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。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,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,小至基本粒子等所有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,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。它的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我们的工作语言,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准则,它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。本篇文章是智学网为您收拾的《初二下册物理教材教科版》,供大伙借鉴。
教学目的:
常识与技术
1、知道日常的浮力;
2、知道怎么样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;
3、理解浮力产生的缘由;
4、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原因。
过程与办法
1、通过观察,理解浮力产生的缘由;
2、通过实验,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原因。
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
1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,积极参与探究活动;
2、通过实验探究,培养学生尊重科学,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。重点: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原因
难题:理解浮力产生的缘由
课前筹备:教师:多媒体课件、乒乓球、饮料瓶、弹簧测力计、细线、铝块
学生:弹簧测力计、细线、烧杯、水、盐水
圆柱体等体积的铁块和铝块
教学过程:
导入新课
多媒体播放:万吨巨轮能在海面乘风破浪,平稳航行;节日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,金鱼可以在水中轻盈地上下游动。提问:这部分现象都蕴含了什么物理常识?
学生:浮力
师:对,这节课大家来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原因。
推进新课
一、浮力
1、什么叫浮力?浮力方向怎么样?施力物体是哪个?
学生活动:浸在液体中的物体,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。浮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:竖直向上,施力物体是水。
2、在水中下沉的物领会受浮力吗?浮力该怎么样测量?
演示实验: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铝块,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,即为铝块所受重力。
把铝块浸没在水中,看看示数有哪些变化。
请同学剖析实验现象相互交流,回答: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到浮力?同时得出测量浮力的一种办法。
学生活动: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
浮力的一种测量办法:称重法F浮=G-F拉
3、浮力是如何产生的?
演示实验:如图甲,将乒乓球放入倒置
的无底饮料瓶中,向饮料瓶中
加水,乒乓球并不浮上来。
如图乙,用手堵住饮料瓶口,
乒乓球浮上来。乙
学生活动:对比两次乒乓球受到水的重压状况,结合课本上的浸在液体中的正方体受到液体的重压状况,得出浮力产生的缘由:浸在液体中的物体,其上、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重压差。
二、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原因有关?
1、你觉得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原因有关?阅读课本P51实验,并结合生活经验,说出你的猜想和依据。
学生活动:讨论、说出猜想
教师活动:引导学生对提出猜想进行剖析,剔除不合理猜想猜想概括:①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
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
③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
④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浸在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有关
2、要验证上述猜想,应使用什么研究办法?
学生:控制变量法
3、分组实验,每小组同学探究其中一个猜想
学生活动:①各小组针对本组要探究的猜想,设计实验步骤及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,然后进行探究实验
②依据实验数据剖析论证,得出结论
③各组派代表汇报实验过程及得出的结论
教师活动:①巡回教导实验操作
②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给出评价
③和学生一块总结、概括,得出结论
结论: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,跟物体的密度、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,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。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,液体的密度越大,浮力就越大。
课堂小结:
1、浮力的概念及产生缘由
2、影响浮力大小的原因:液体的密度,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
当堂测试
1、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一物块,测得重为12N,将其一部分浸入水中,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,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为N.
2、将一实心铝球分别浸没在水、盐水、酒精中,受到的浮力的是
A、水B、酒精C、盐水D、没办法确定
板书:
10.1浮力
一、浮力:
1、概念: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
2、方向:竖直向上
3、测量办法:称重法:F浮=G-F拉
4、产生缘由: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重压差
二、决定浮力大小的原因:
1、液体的密度
2、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
教学反馈:
1、课堂容量较大,学生对常识的巩固和训练不够,留待课后完成,
2、学生在探究实验中提升了动手能力、剖析能力,掌握了称重法测浮力,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基础。
1.常识与技术:
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原因,能依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原因初步判断物体是不是做功;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,知晓功的单位是焦耳,并会进行有关计算;
知晓用途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,该力不做功;
知晓功率的定义,会进行容易计算。
2.过程与办法:
经过举例,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原因,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剖析物理本质的办法。
3.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:
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,引起学生适合焦虑,激起其学习功的常识内容的好奇心,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不是做功的讨论。
课外小实验:测源于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。
需要:
1.测出:
体重G;
楼层高h;
上楼所用的时间,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t1,迅速跑上去所需时间t2。2.计算:
上楼所做的功;
两次登楼过程的功率。
第一节功
1.功的概念:
假如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肯定的距离,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。2.功的计算:
功=力×距离
公式:W=Fs
单位:焦耳符号:J
3.功率: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,用P表示。
公式:P=W/t
单位:W
1W=1J/s